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杨进明 > 特稿丨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正文

特稿丨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

作者:临沂市 来源:惠州市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5-04-05 20:04:22 评论数:

这样一种理解,乃是笔者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基点。

前述陆世仪主善客恶说、伊藤仁斋究极说、丁茶山嗜好说,严格说来主要是他们的理解发挥,在文本中并无证据。可善说认为,孟子从来没有主张过人性已经是善的,他所谓人性善,只是指人性可以为善。

特稿丨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

从孟子对于圣人践形(《尽心上》7A38)、睟面盎背(《尽心上》7A21)、浩然之气(《公孙丑上》2A2)、动心忍性(《告子下》6B15)的赞美看,孟子并不是真的反对形色之性(感官属性),而是认为形色之性——这是人与禽兽共有之性——可通过为善得到升华,这何尝不是性善的一个理由。我们知道,王阳明的本体概念,虽表面上与朱子有继承性,而实质含义有重大变化。而人则不然,才高于禽兽,故为恶亦远甚于禽兽。但是孟子是否把性善论主要立基于人禽说、或者说人与禽兽的比较判断之上呢?在《孟子》文本中,确实有不少这方面的文字。陈澧以此为据,历数荀子、杨雄、董仲舒、王充、皇甫持正、杜牧之、韩愈、司马温公、王介甫、苏子由、程子、黄东发、胡康侯、杨晋庵、朱子等人观点,批驳他们中将孟子人性善误解为全称判断。

那就是,孟子真正伟大的地方即在于对于人性之善、而不是人性善的发现。[50] 陈澧,《东塾读书记》,页32。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教授对情感本体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儒家哲学的传统,情感本身需要先天的根据,情可以看作是德行的开始,但不能看作本体,以性为本体或许更可以被人们接受。

而且中国社会和文化在理性的开展方面并不成熟,情感本体在现实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韩星教授指出,孔孟等先秦儒家都很重视情,但自汉董仲舒开始出现了性善情恶的倾向,到唐李翱提出复性灭情,至宋明理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晚明之后,随理学的教条化更固化了情与理的二元对立。《光明日报》梁枢先生认为,情感儒学不仅为儒家的孝德奠定了一个真切的始基,而且在普遍的意义上,论证了价值背后的情感本源问题,阐明了情感对价值的决定作用。山西社会科学院宋大琦副研究员认为,中国哲学的情感转向从王阳明那里就发生了、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指出,蒙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两部理学研究著作之后,逐步形成了主体性研究的路向,其间经历了性→心→情的发展过程,即从一般心性论入手,中间经过心灵超越问题的思索,最终归宗于情感。载于《光明日报·国学版》,2018年4月7日(注:该文刊出时稍有删改,在此以原稿发布) 进入 郭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蒙培元 。

特稿丨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

就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而言,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等指出,蒙先生所著的《中国心性论》《理学的范畴系统》等著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先生的情感儒学是中国哲学情感转向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其最突出的学术特点就是将情感置于根本地位,其情感观念既不是泛化的流俗情感,也不同于西方的重情学派,而是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质,即其情感是仁爱情感、理性化情感和具体性情感。三、儒家哲学的情感转向问题 学者们进一步地从儒学整体发展的层面探讨了儒学的情感转向问题。

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认为,蒙先生的理论创建经过理→心→情的探索,最终达到理性与情感的辩证统一。中国社科院任蜜林副研究员认为,蒙先生的治学路数与冯友兰一脉相承,是以深研中国哲学史为前行环节,进而继承创新,构建新的哲学理论。也有学者对情感儒学进行了理论反思。通过不同角度的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蒙先生不仅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理论原创性的哲学家。

这无疑将启发当前儒学研究的新维度,推动当代儒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孔子研究》主编王钧林教授指出,早期儒家对情做了形上的提升而提出性,性作为情之未发状态,其实质也是情,不过后世儒学强调性本情末,形成重性轻情的趋势,近代以来又出现了理性独大的偏颇,在此状况下,蒙先生的情感儒学理论重新开发了儒家的情感思想,这是当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方向。

特稿丨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

一、蒙培元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 学者们通过对蒙先生学术成果的回顾和列举,总结了蒙先生的学术历程和学术特点,并从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理论创建两个维度上,评价了蒙先生的学术贡献。二、情感儒学的理论核心与反思 研讨中,学者们对蒙先生的情感儒学理论做了具体的探讨。

此外,在儒家思想中,情感与天道、仁爱与自由都密切相关,这都能印证情感儒学的独特价值。山东大学谢文郁教授指出,情感儒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中国的情感哲学仅偏重于情感的体验,而对情感的认知功能重视不足。经过此次研讨,学者们不仅对蒙先生个人的学术思想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儒家哲学中的情感转向问题、情感儒学理论的发展问题等当代儒学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有了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认为,蒙先生对人性的理解落到情上是准确的,唯此才能突显儒学的根本特质,而且情感儒学对主体性的张扬,正是儒学现代开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认为,蒙先生最重要的哲学创见有两点,其一是将仁爱情感确立为儒学之根本,其二是将中国哲学整体理解为一种生态哲学,这两点都切中了中国哲学的要领。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指出,情感是中国哲学核心内容之一,也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方向,蒙先生提出情感儒学是一种回归。

事实上,情感也具有呈现对象、并且赋予对象价值和意义的功能,重视情感的源始的认知功能,以情感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将有助于情感儒学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指出,蒙先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对儒家生态哲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

2018年3月18日,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随后展开了四场学术研讨,与会学者对蒙培元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情感儒学理论及儒家哲学的情感转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在开幕式上,举行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研讨集》发布仪式。

景海峰教授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肯定了情感儒学的现代意义,转而指出,西方社会情感解放的思潮导致了低俗化、情欲无度等问题,因此,释情的合理性和尺度问题将是当代中国情本哲学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国社科院王正副研究员指出,由蒙先生的情感儒学进一步发展出的生活儒学法礼学及自由儒学等,已呈现为当代儒学中一个富有思想活力的学术脉络和发展趋势。李存山研究员认为,情感儒学将情感置于儒学的首要地位,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其合理性在于情可以上下其说,往上说是情理、情性合一(孟子的理路),往下说情感与情绪、欲望相联系(荀子的理路)。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也认为,情感只是本源,并不是本体,以仁为本体更为恰当,因为仁包括情感与理性,涵盖形上与形下

超越的真实类似于大乘真如相[27]。见井上哲次郎、蟹江义丸编,《日本伦理汇编》,第五卷,东京:育成会,1901年,页35。

总的来说,上述10种观点中,提倡者最多的是心善说和人禽说,也有不少现代学者同时从心善说和人禽说的角度来解释孟子性善论(如徐复观、袁保新)。二是本质判断与属性判断(非本质判断):人性善是指人性本质上是善的,还是属性上是善的。

此说主要有清代学者陈澧等人所提,现代学者如钱穆、冯友兰等人皆盛赞此说。[40]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继承安乐哲对孟子人性概念的理解,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决不能指先天的绝对本质,而是指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自发性过程。

《告子上》论证性善最集中,但杞柳、湍水之喻均不涉及人禽之别。此外罗哲海(Heiner Roetz)、李耶理(Lee H. Yearley)也倾向于从可善说来理解性善论。[60]如果基于事实判断,说人性中善的成分或趋势为主,显然难以成立,而孟子也没有这样论证过。这种观点认为,孟子性善论并不是说人性本善,而是指人性具有向善发展的倾向性。

[23]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全四册),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版,《全集》卷二《语录二》,页72-73(卷二《语录二》)。[摘要]本文试图对前人关于孟子性善论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评析,认为前人在对孟子性善论的解释中大体形成了十种不同的观点,即心善说、善端说、向善说、可善说、有善说、人禽说、本原说、本体说、总体说、成长说。

[9] Roger T. Ames, The Mencian conception of Ren xing人性: Does it mean ‘human nature? in: Chinese Texts and Philosophical Contexts: Essays dedicated to Angus C. Graham, edited by Henry Rosemont, Jr.,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1991, pp.143-175. [10] Kwong-loi Shun, Mencius on Jen-Hsing, Philosophy East West, Vol. 47, no. 1, January 1997, pp.1-20. [11] Heiner Roetz, 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 A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Aspect of the Breakthrough toward Postconventional Thinking,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pp.197-213; Lee H. Yearley, Mencius and Aquinas: Theories of Virtue and Conceptions of Courage, Albany: Suny Press, 1990, pp.58-62. [12] 陈澧,《东塾读书记》,钟旭元、魏达纯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页32、33。具体剖析如下: (1)有善说。

好比我们说一个人虽有各种毛病,但总体上还是个好人。(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the Thought of 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second edition, 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ke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p.37) 进入 方朝晖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性善 儒学 。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